基础医学院姜玲玲老师:一切,都只因为深深的热爱
2016.06.13
姜玲玲老师是我校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授。在她的课堂上,气氛总是和听课人数一样火爆。这不仅是因为姜玲玲老师先后留学日本、美国、瑞典、澳大利亚等国名校,后来成为我校博士生导师的学术经历,也是因为在她的课堂上,她总能循循善诱,引导学生找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钥匙,更是因为她独特的人格魅力,使每个接触到她的学生都能从她的身上感受到一种博学、敬业、乐观、向上的正能量。
一、坚持一线教学,在奉献中诠释最美教师的内涵
姜玲玲老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,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,河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,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,但她仍然坚持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,承担着从专科生、本科生、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,主讲《生物化学》、《分子生物学》、《蛋白质化学》等课程,授课语言涉及汉语、英汉双语(七年制本硕连读班)和纯英语(留学生临床医学班)。其中,《生物化学》课程是省精品课程。姜玲玲老师年均授课达到150学时,超过我校教授额定工作量的三倍以上。
姜玲玲老师1985年参加工作,至今已有30多年教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,但是只要第二天有课,她从来没在夜里十二点以前休息过,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。她备课认真,除补充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外,还根据教学对象的层次和水平的不同,仔细斟酌课堂上所要引用的案例,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如何把自己科研中了解的前沿知识带给学生,如何把医德医风的教育贯穿于课堂之中。如果一节课是两个学时,那么她每次上课前至少会花四个学时的时间来备课。有人问她,现在上课对你来说已是驾轻就熟的事了,何必再花这么大的精力来备课呢?姜玲玲老师笑着说:“除了知识的更新、研究的进展需要老师不断学习、重新备课外,每个班的学生的知识结构、专业背景、专业培养目标等都不尽相同,更需要因才施教而备课。这是教师备课的必背内容之一。还好,我喜欢教学,在教学中能感到快乐,就没那么累了。教学是个良心活,我真的害怕自己不用心做好会耽误了学生的前途,枉费大家尊我一声老师。”
正是这份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和执着,“教师”这个称谓在她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。她把每一次授课机会都当成是一个全新的舞台,用自己的博学和严谨,一丝不苟地做好教学中的每个细节。也正是出于对教师工作的热爱,她还担任了基础医学院本科生的学术指导教师。对前来请教自己的学生,不管多忙,她都会放下手头工作,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,甚至经常因为课后解答同学的问题而误了学校的班车。
同学们的肯定和欢迎,让她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和坚持的动力。“全国师德先进个人”、“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”、“金年会十佳教学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接踵而来,她却看得很平淡。她总是说,像我这样的老师有很多,只不过我很幸运,取得的一点成绩被大家看到罢了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这种默默奉献、身教重于言教的品格,正是姜玲玲老师在平凡岗位上对“最美教师”的诠释。
二、坚持创新培养,用满腔热情践行诲人不倦
创新是永恒的话题,对教学工作的深深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,驱使姜玲玲老师坚持在繁忙的教学、科研、管理工作之余,再挤出时间,查证资料,认真研究教学法,探索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规律,寻找与学生兴趣、接受能力契合的切入点,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创新。她主持并完成了“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法的研究”(河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“十一五”规划重点课题)、“PBL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”(河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“十一五”规划重点课题)等多项教学课题的研究,发表多篇教改论文。
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中,姜玲玲老师在本科生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,将PBL教学法运用到了本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当中,将沿袭多年的本科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大实验,为本科生开放实验室,引导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找到通往科学研究的钥匙,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。在她的指导下,11名本科生在校期间就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,3人获得河北省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。
在研究生教学中,她坚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,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。当学生坚持不下去或者有了自己新的兴趣点,姜玲玲老师也从不责备批评。她常说,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什么是自己喜欢并热爱做的事,才是最大的收获;不要害怕尝试,只有尝试才能了解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真正适合做的事,我们的一切教学、比赛和活动,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自己。这种对教学的热爱和全新的培养理念,使她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,收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。通过对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,她和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了“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”等研究项目,并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。在她的带领下,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被评为“省优秀教学团队”。
三、坚持严于律己,用高标准演绎榜样的力量
姜玲玲老师虽然为人亲和,乐于与学生交朋友,但是她的治学严谨、从严执教也是出了名的。姜玲玲老师学生们口口相传:“做她的学生,是要吃苦的。”这是实情。因为姜玲玲老师学术态度相当严谨。她总是说,不要不懂装懂,更不能主观臆断。所以,姜玲玲老师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下,对有的问题不能回答时,她总是说:“这个问题我不知道,我去查查,下节课或下次再告诉你。”对每一个实验结果,她不仅都要从实验步骤、原始数据、分析方法等进行核对,还要重复三次才予以肯定。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,姜老师通常要至少修改五次。
对于学生给出的“过于严格”的评价,姜玲玲老师总是淡淡一笑,说:“既然是一名教师,要对得起这个称号,医学生以后从事的是人命关天的职业,从我这毕业的学生,一丝马虎不得。”她的学生也说:“走上工作岗位,才知道姜老师昔日对于我们的严格要求意义有多么重大。难忘恩师教诲,不敢蒙混过日。”
姜玲玲老师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,对自己也从不马虎。“我们医大和北大用的教材是一样的,为什么培养的学生不一样呢?我想这多半是老师的原因,老师应该有创新的思维和宽广的思路,要有好的教学方法,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。”姜玲玲老师这样说,也是这样做的。进行科学研究是教师培养创新思维的必由之路。姜玲玲老师主要从事脂代谢与老年病关系的研究。至今,她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教育部、国家人事部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10余项国家、省和市级科研课题,“D-双功能蛋白的发现及在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和A-beta 生成中的作用”获河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,近五年来在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1篇。
四、关爱学生成长,把育人作为教师的至高追求
姜玲玲老师对学生十分关爱。曾有一位学生家庭很贫困,考上了她的博士生,但却没有达到国家免收学费的资格。为了能使这名学生继续攻读下去,姜玲玲老师二话没说,从自己家拿了两万元钱,帮这名学生交上了学费。对于这件事,姜玲玲老师总是说这没什么值得说的,“每个老师都会这么做的,总不能让孩子已经考上了却因为没钱交学费而放弃吧!”在姜玲玲老师的从教生涯中,像这样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事不胜枚举。
当然,她最为注重的,还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,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要求他们做事先做人。例如,在教学中,讲到蛋白质的含氮量时,她通过介绍三聚氰胺的造假原理,告诫学生“首先要做一个有良心的好人,其次才是做一个有知识的好人。知识一旦到了坏人手里,危害性会增加十倍不止,也失去了知识原本的意义。”“莫问辛劳有多少,耕耘自有新收获。”“做什么事情不要急于要结果,功到自然成。”“做人做学问,都要追求真实。”……关爱学生的心灵成长,把育人作为一名教师至高的工作要求,这是最高的追求,而最美的,也正是这份从心底流露出的、最真实的对教师职业的挚爱。